《说文解字》第826课:“肩膀”的膀和“膀胱”的膀,是同一个字

首发2024-07-08 19:27·谈艺录

接着我们的《说文解字》课程,本课讲“肉”部的两个汉字:“膀、脟”。其中“膀”是现代汉语常用字,这是外国人学汉语难字之一,因为它既是“肩膀”的“膀”,又是“膀胱”的“膀”。

1、膀。读音有五个:

(一)páng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膀,脅也。从肉,旁声。髈,膀或从骨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胁。

关于“胁”,请见上一课。

图片

(两胁)

本义之外,膀还用作“膀胱”,即前文820课讲过的膀胱,即人中高等动物体内暂存尿液的器官。《素问·痺器》:“胞痺者,少腹膀胱,按之内痛。”膀胱痹的症状,是少腹膀胱部位按压起来会疼痛。

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:“夫以阳入阴中,动胃繵缘,中经维络,别下于三焦、膀胱。是以阳脉下遂,阳脉下遂,阴脉上争,会气闭而不通。”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引《八十一难》云:“膀胱者,津液之府也。”那是因为阳气陷入阴脉,脉气缠绕冲动了胃,经脉受损伤脉络被阻塞,分别下注入下焦、膀胱,因此阳脉下坠,阴气上升,阴阳两气会聚,互相团塞,不能通畅。

(二)pāng。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胀。浮肿;脸都膀了。《集韵·唐韵》:“膀,胀也。”又指(嘴或脸)向外突出、鼓起。《金瓶梅》第九十一回:“这玉簪儿登时把那付奴脸,膀得有房梁高。也不搽脸了。”

图片

(脚都膀了)

(三)bǎng。膀子;肩膀。如:膀阔腰圆。

图片

(肩膀)

《水浒全传》第五十七回:“众人看徐宁时,果是一表好人物,六尺五六长身体,团团的一个白脸,三牙细黑髭髯,十分腰围膀阔。”

(四)bàng。这个读音专用于方言。调情;俗称男女互相引诱。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门外文谈》:“闲天的范围也并不小,谈旱灾,谈求雨,谈吊膀子。”

(五)pǎng。牲畜的大腿。李劼人《大波》第二部第六章:“中席又名肉八碗,大抵红肉、烧白、膀、笋子、海带汤之类的菜肴。”

图片

(卤猪膀)

膀的小篆写法如图:

图片

(膀的小篆写法)

2、脟。读音有三个:

(一)liè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脟,脅肉也。从肉,寽声。一曰脟,肠间肥也。一曰膫也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有两个:

1、是肋骨部分的肉。这个意义与前面的脅相对,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:“脅者,统言之,脟,其肉也。肋,其骨也。”

图片

(牛脟条肉)

明代王錂《春燕记·定计》:“头尖会钻刺,嘴长会呵脟。”嘴长到能呵气到肋骨肉。

2、肠子之间的脂肪。这里的“肥”,段玉裁认为应为“脂”。王筠《说文释例》:“脂膏肪肥,皆同物也。”后面的“一曰膫也”,应改为“一名膫也”是对“肠间肥也”的补充。并非“脟”有三个意义。

(二)luán。这个读音出自《广韵》。同“脔”。《广韵·狝韵》:“脟,割也。”《集韵·狝韵》:“脔,《说文》:'臞也,一曰切肉脔也。’或作脟。”

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“尝一脟肉,而知一镬之味,一鼎之调。”尝一块肉,就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,就可以知道一鼎肉味道调和的情况。这里的“脔”指切成小块的肉,旧本作“脟”。

(三)pāo。读音出自《洪武正韵》。膀胱。《洪武正韵·爻韵》:“脟,腹中水府。”

脟的小篆写法如图:

图片

(脟的小篆写法)

(【说文解字】之826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)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